北周宣帝登基后,杨坚被任命为上柱国、大司马,其威望日益上升。公元581年,北周大定元年,杨坚接受了北周静帝的禅让,正式即位,改元开皇,建立了隋朝,定都大兴城。杨坚篡位时,北周的宗室并没有激烈反抗,似乎没有任何人能与杨坚抗衡。然而,如果宇文宪没有在早年遭遇不幸的命运,杨坚无疑会对他心生忌惮。
一
宇文宪于西魏大统十一年(545年)出生,字毗贺突,乃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第五子。他的母亲是达步干氏,而父亲宇文泰则为西魏的开国皇帝之一。宇文宪有几个兄长,其中包括北周的三位帝王:孝闵帝宇文觉、明帝宇文毓和武帝宇文邕。西魏恭帝元年(554年),宇文宪被封为安城郡公。随着北周的建立,宇文宪的地位逐步上升,在父亲宇文泰的支持下,先后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和大将军等职务。
宇文泰征服蜀地后,派宇文宪前去镇守。那时的宇文宪年仅十六岁,但他已经展现出了过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。宇文宪善于安抚部属,留心治理之术,使得蜀地人民深为感激,甚至为他立碑称颂。他也因此得到了提升,晋升为柱国,并在天和三年(568年)被任命为大司马。
展开剩余72%二
天和五年(570年),宇文宪领导一支精锐部队,跨越洛水,成功攻破北齐的防线,将北齐的将领斛律光逼迫至安业,并与之展开了激烈的交战。经过多次战斗,宇文宪成功迫使敌军撤退。此后,他多次参与北周与北齐之间的战争,屡立战功。天和六年(571年),北周朝廷任命宇文宪为征北之先锋,他率领的两万大军攻入北齐的领土,新蔡王王康德因宇文宪的威胁,急忙撤军,连夜逃走。
建德三年(574年),宇文宪晋爵为王。两年后(575年),北周武帝决定亲自东征北齐,而宇文宪也积极支持这一计划,并为东征做好了充分准备。此后,宇文宪成功占领了洛口东西二城,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。同年,北周设立了上柱国这一职务,并将其交给了宇文宪。
三
建德五年(576年),北周发动大规模的东征北齐,宇文宪率领的精锐骑兵二万在雀鼠谷成功抵御了敌军的进攻,且在此过程中屡立战功。周武帝宇文邕继续指挥北周的军事行动,甚至命令宇文宪率兵六万回援晋州,并取得了显著的战果。在这一系列战役中,宇文宪不仅以过人的谋略和勇敢指挥了战争,还展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,屡次取得了胜利。尤其在高纬败退后,宇文宪出征邺城,最终成功攻占了该城。此时,北齐的防线已然崩溃,而宇文宪的部队也因此大获全胜。
北齐失去邺城后,任城王高湝和广宁王高孝珩等人占据了信都,并准备反击。周武帝遂再次派遣宇文宪攻打信都,宇文宪在此役中俘虏了三万敌军,并亲自捉拿了高湝、高孝珩等敌将。正是宇文宪的屡战屡胜,使得北齐彻底走向灭亡,北周的军威达到顶峰。
宇文宪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,还以善于管理部队、知人善任、身先士卒等特质赢得了士兵们的深厚感情。特别是在并州大捷后,宇文宪的部队始终没有侵扰百姓,确保了战地的稳定和民众的安宁。因此,宇文宪的威名在北齐境内迅速传播开来,敌人闻风丧胆。
四
然而,宇文宪的存在却成为了北周皇室心头的隐患。建德七年(578年),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,宇文邕的儿子宇文赟继位为宣帝。宇文赟看重宇文宪的威望和能力,但也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。为了防止宇文宪成为第二个宇文护,宇文赟决定铲除他。宇文赟设计了一场陷阱,将宇文宪引入宫中,将其软禁并秘密下令将他处死。宇文宪在年仅三十五岁时被勒死,死于皇帝的猜忌与权力斗争。
宇文宪之死,在当时并没有找到确凿的罪名,官方宣称他与上大将军王兴等人谋反,然而这种说法显然是为了掩盖皇帝的忌惮与政治阴谋。此后,参与此事的其他一些重要人物也被一同处死。然而,宇文宪的死不仅未能抹去他在历史中的地位,反而让他的威名更为显赫。唐朝建中三年(782年),朝廷追封了包括宇文宪在内的六十四位古代名将,并为他们设庙享奠,宇文宪也被列入其中,尊号“周大冢宰齐王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